2007年11月20日,星期二(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四版:天下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残疾女童背着书包难进校门
孟昭丽 霍志红

  已经开学2个多月了,福州长乐市潭头镇渔民陈寿仍然没有为女儿陈朱桦找到可以就读的学校。女儿已经10岁,看着同龄人早已入学,陈寿心急如焚:“没有想到,国家已经明确规定了残疾儿童以随班就读为主,而我的孩子康复后,进入一家普通学校为何还这样难?”
  
  不管多困难也要让孩子读书
  “我对不起女儿,3岁的时候已经知道她轻度耳聋,但家里穷,直到她7岁,开始到了入学的年龄时,我才攒够了5000元,给她买了一个最便宜的助听器,开始帮女儿恢复听力。”陈寿至今还为女儿感到惋惜,“如果在她3岁的时候就开始康复,现在的效果也许会更好”。
  陈寿介绍,女儿2岁的时候经常感冒发烧,多次住院。后来,他渐渐发现女儿开始听不清大人说话,说话也很不清楚。在女儿3岁的时候,医院确诊她为轻度耳聋。
  买了助听器以后,陈寿和妻子开始承担起为女儿恢复听力的任务。“半年了,女儿仍然只会喊爸爸妈妈。每次看到女儿求知若渴的眼神,我的心里都不好受。”陈寿说。
  “虽然把女儿送到当地特殊学校的聋哑班,可以接受免费的教育,但我四处打听后,还是决定把女儿送到了福州的一家特殊儿童康复中心。”陈寿说:“康复中心的收费标准是一学期1000元,不管多困难也得让孩子读书,只为她听力康复后随班就读,长大后能过正常人的生活。”

  没想到,女儿康复后入学这么难
  陈朱桦8岁时来到了福州一家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经过一年多的康复训练,陈朱桦已经具备了和人们简单交流的能力,陈朱桦所在的康复中心也认为她的听力已经达到了随班就读的标准。可令陈寿没有想到的是,女儿在入学时却犯了难。
  8月20日,陈朱桦所在的康复中心向福州市晋安区教育局提出申请,希望安排其进入就近的新店中心小学随班就读,晋安区教育局初教科作出了“请新店中心小学支持残疾人康复工作,予以接收”的批示。
  “然而,孩子入学时却遭到了拒绝。”陈寿解释,学校的理由是:家长提供的康复中心所出具的该生可以随班就读的证明不够权威;学校的老师们都没有受过专业的有关特殊教育方面的训练,无法与聋哑学生进行交流;学校一间教室六七十个人,无法对她进行特殊的照顾,如果孩子一定要随班就读,不仅跟不上学校的进度,而且可能产生自卑感,不利于她的成长。
  陈寿并没有死心。“为了这个事情我们向晋安区人大、区委等部门先后进行了申诉,他们也进行了协调。9月3日,我们就此事还向福建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报告,教育厅负责特殊教育的相关人员表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是一种主要的融合教育方式,建议我们继续跟晋安区教育局和政府沟通协调。”
  陈寿说:“最后,学校又提出要求我们提供县级以上医院的入学证明,我跑了许多医院,他们说从来就没有出示过这样的证明。目前国家只是制定了一个聋儿康复的级别,学校则根据康复训练的级别来对孩子进行评估,达到一定标准就可以让孩子随班就读了。但学校却不承认这个标准。”

  希望健残儿童能够共享一片蓝天
  “我们做父母的希望孩子能够到正常的学校接受教育,让她以后也有个正常的心态。”陈寿说:“可2个多月已经过去了,新店中心小学的答复依然是:建议到特殊学校就读。女儿仍然在快乐地学习,她并不知道,是否可以进入正常学校就读,会影响她的一生。”
  多次碰壁后,陈寿有些无奈:“我也理解这些学校,如今学校考核老师仍然以升学率为标准,残疾儿童需要老师付出更大的爱心,老师自然不愿意接受。再者,教育残疾儿童还需要教师具备一些必要的特殊教育知识,而目前很多学校都难以达到。”
  福建省目前7岁以下的聋哑儿童有30000人左右,并以每年1000人左右的速度在增加。陈寿说:“我国一直提倡健残儿童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帮助残疾儿童树立信心。希望各个部门在出台各类政策中,能考虑到残疾儿童的权益,能让残疾儿童在随班就读中,得到系统的、持续的支持与援助。”
  (孟昭丽 霍志红)